赋能理论
【概要】
1976年所罗门在《黑人的增强权能: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》年提出了增权理论。 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力和能力。 在以增强权能为导向的社会活动中,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产生被认为是由环境排斥和压迫个人引起的。 社会工作者向被服务者提供的援助不是“赋予”被服务者权利,而是挖掘和挖掘潜能以对抗外部环境的压力。
【基本假设】
1 .个人的无力感(没有权力)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。
所罗门总结说,无力感的原因有三个:
(1)对被压迫团体的自我否定评价;
)在被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;
)3)由于宏观环境的障碍,他们很难有效地在社会上行动。
2 .社会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障碍,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功能,但这种障碍可以改变
3 .谁都不缺功能,但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看起来都缺功能。 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提供的援助不像向服务对象输入功能,而是通过鼓励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,促进内在潜能的发挥
4 .受援者有能力,有价值
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是合作型的伙伴关系。
【服务目标】
1 .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
2 .合作服务对象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共享和运用
3 .合作服务对象认识到作业者是帮助解决问题的伙伴,服务对象本身是解决问题的主体
4 .明确合作服务对象的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。
【服务原则】
1 .一切压迫对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,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
2 .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受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观点
3 .人们自身必须强化自身的功能,社会工作者只是合作者
4 .推动拥有共同基础的人们相互增加权能
5 .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必须建立互利关系
6 .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
7 .社会工作者必须相信人是赢家而不是受害者
8 .社会工作者应聚焦于社会的持续变迁
9、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,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是双向的合作关系
10 .增强权能方向对社会工作的参与分为三个层面
(1)个人层面)合作关系、意识觉醒、资源寻找和申请) )。
(2)人类层面)功能动态的机制,评价人际关系的状况) ) )。
(3)环境层面)倡导和参与社会行动) )。